创新机制 服务社会
肩负起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 丁立宏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深刻地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境界和文明素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近期,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等配套文件。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和光荣使命。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传统优势和重要支撑,近年来生机勃勃,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态势。在新形势下,如何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抓住机遇,实现更高水平的繁荣发展,是首经贸人一直在研究的课题。近期,我们将以更加创新的理念、更加开阔的思路、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具体说来,我们的工作思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快哲学社会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述战略部署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提升服务社会水平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所以人文社科为主体、具有鲜明应用经济与管理特色的地方重点大学,首经贸理应认真研究我国和北京市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国际影响的成果。在研究和回答重大现实问题、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水平。
第一,依托我校劳动经济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研究力量,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问题的研究,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体系。第二,积极依托我校多年来在经济增长周期、世界城市、都市圈、CBD中央商务区等领域的研究优势,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努力构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群。第三,准确把握北京市“南城行动”战略对学校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准确站位、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服务北京南城开发大局。
二、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需要靠教师来实现,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将积极发挥高校人才的“群聚效应”,加大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培训机制,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首经贸是一所以经管为主的财经类大学,与国内前6名的财经院校相比,我们在高水平一流学者集聚上还有欠缺。随着一批有影响力教师即将退休,学校学科带头人以及学术领军人物存在“断档”的危险,所以,学校在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中提出了“两大突破”和“三个适应”,“两大突破”之一就是争取在造就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学术领军人物上有所突破,目前,我校已经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我们将努力培养出国家级的学术领军人物;“三个适应”之一就是建立起与学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为此,学校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式、“双轨制”的师资管理模式,即对引进的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海外人才采用与现有教师不同的、与国际接轨的聘用考核评价办法,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待遇,为吸引人才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学校近期出台了《人事代理制度暂行规定》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激励竞争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同时,优化人才结构,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依照这两个文件,学校将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和不同学历(学位)的新增人员分别采取二级代理、一级代理等不同的人事代理模式,对海外引进人才实行非事业编制的聘用合同制和年薪制,同时在考核、管理上也会采取一些新的办法。
三、改革和创新科研评价机制,强化创新和质量导向
在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新形势下,改革科研评价对提升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推进管理创新,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2010年起,首经贸就开始着手进行了新一轮的科研评价体系改革,迄今,《横行项目管理办法》、《校级项目管理办法》、《教师科研奖励管理办法》等一批新的科研管理制度已经开始实施。11月22日,教育部在苏州举行了“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树立了以“改革科研评价,坚持质量导向”的基调。近期,学校已开始组织有关单位学习和落实会议精神,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注重探索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以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最终目标,以服务国家需要、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取向,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把是否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使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新对策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未来,我们将结合本校实际进一步深化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主要的思路是:第一,要牢固树立评价的质量导向。打破以量化为主的旧评价体系的制约,打破为了评奖、为了排序来进行评价追求的观念,将创新和质量导向贯穿于科研评价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从根本上改变简单的以成果数量评价业绩、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第二,要统筹协调评价制度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科研体制的改革。为了迎接2012年我校即将开展的教师职务聘任与考核工作,我们将选择一些院系开展改革试点工作,将质量导向、分类评价的标准和要求体现到项目评审、成果评奖等各个方面,贯穿于评价活动的各个环节。第三,注重规约,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同时,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鼓励开展积极健康的学术批评,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术环境。
四、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
教育部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十分强调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内涵发展、品牌建设,增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和话语权。作为一所地方大学,长期以来,由于我校缺乏国际知名的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缺乏具有国际特色的科学研究平台,我校的科研国际化水平受到了严重制约。
为此,我校在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科研国际化的发展目标。我校科研国际化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知名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打造有国际特色、有国际水平的学术研究高地,广泛吸纳国际学者参与我校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科研国际化水平,从而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大幅提升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
我们将着力实现以下几点:一是科研项目的国际化,对教师申报国际项目予以支持和奖励,同时鼓励和吸引国外学者来我校申请研究项目。同时鼓励研究队伍的国际化,鼓励校内教师参与国际研究项目,也鼓励国外学者参与我们的研究项目。鼓励教师申请国际研究经费,也支持外国学者到我校了进行科学研究,学校对这两方面都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二是实现研究人员国际化,加大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的力度。通过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优秀拔尖人才,组织优秀的科研团队,形成一流的学科甚至学科群,形成科研品牌。同时,鼓励我校科研人员加入世界高水平的研究队伍中,提高我校的科研水平。三是实施科研成果国际化,将我校的一批学术研究精品和学术期刊推向国际,实现国际学术动向和我校科研信息的双向传递。四是实现学术活动国际化,通过连续举办有影响、有特色的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会,加强学校的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化水平。